- 第1講
- 第2講
- 第3講
- 第4講
- 第5講
- 第6講
- 第7講
- 第8講
- 第9講
- 第10講
- 第11講
- 第12講
- 第13講
- 第14講
- 第15講
- 第16講
- 第17講
- 第18講
- 第19講
- 第20講
- 第21講
- 第22講
- 第23講
- 第24講
- 第25講
- 第26講
- 第27講
- 第28講
- 第29講
- 第30講
- 第31講
- 第32講
- 第33講
- 第34講
- 第35講
- 第36講
- 第37講
- 第38講
- 第39講
- 第40講
- 第41講
- 第42講
- 第43講
- 第44講
- 第45講
- 第46講
- 第47講
- 第48講
- 第49講
- 第50講
- 第51講
- 第52講
- 第53講
- 第54講
- 第55講
- 第56講
- 第57講
- 第58講
- 第59講
- 第60講
- 第61講
- 第62講
- 第63講
- 第64講
- 第65講
- 第66講
- 第67講
- 第68講
- 第69講
- 第70講
- 第71講
- 第72講
- 第73講
- 第74講
- 第75講
- 第76講
- 第77講
- 第78講
- 第79講
- 第80講
- 第81講
- 第82講
- 第83講
- 第84講
- 第85講
- 第86講
- 第87講
- 第88講
- 第89講
- 第90講
- 第91講
本課程主要講授腹部常見病與多發病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思維,涵蓋實質性臟器與空腔臟器影像診斷與影像技術重點理論知識與閱片技能。
本課程的教學是在學生完成病理學和部分診斷學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聯系和印證解剖、生理和病理等學科的有關基礎理論。適當聯系臨床,使學生能比較牢固地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還必須加強學生的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的臨床思維能力的鍛煉,為以后的臨床教學和臨床實踐打下基礎。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C.Roentgen)在吳爾滋堡(Wurzburg)大學實驗發現X線。幾個月后,羅素·雷諾茲就發明了X光機。老布拉格于1913年1月設計出第一臺X射線光譜儀,并利用這臺儀器,發現了特征X射線。在醫學上被利用于人體檢查,疾病診斷,從而新學科形成---X線診斷。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出現了超聲成像和γ-閃爍成像。70年代以后相繼出現計算機體層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以及在影像工具的監視下從病變區域采集標本或對病變進行治療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
1. 總論
1.1 X線成像
X線是由高速運行的電子群撞擊物質突然被阻時產生的。X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目前常用的波長范圍為0.008~0.031mm。X線具有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另一方面基于人體組織密度和厚度的差別,在熒光屏或X線板上就形成了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1.2 計算機體層成像CT
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的出現實現了影像技術的飛躍,從開始的單排CT到螺旋CT、電子束CT、多排螺旋CT至PET/CT與圖像融合,CT技術的不多發展,檢查范圍的迅速擴大,圖像逐漸清晰,使得病變的檢出率和診斷的準確率不斷提高。
1.3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上世紀80年代繼CT之后出現的將電子計算機與常規X線血管造影相結合的一種新檢查方法。近年來,選擇性動脈造影得到廣泛應用。DSA影像的形成是基于數字熒光成像DF,其影像形成過程與傳統的利用X線成像相同,即透射成像。
1.4 磁共振成像MRI
1946年美國Stanford大學 Felix Bloch和Harvard大學的 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行磁共振現象研究,1952年他們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MRI應用逐漸擴展,在醫學診斷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進展。
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后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并輸入計算機,經過計算機處理轉換后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2醫醫學影像的未來
2.1 CT前沿
為了滿足臨床工作對于檢查時間、圖像質量、操作程序等要求,探測器增寬、機架轉速提升、X線管球的熱容量增加、三管球等不斷改進。容積CT (Volume CT)、能量CT (Energy CT)、低輻射劑量乃至無害CT (Low dose even harmless)出現。
2.2 MR的發展
臨床要求病變得到多方位展示,更促進多領域整合,例如:MR-US、MR-PET、MR-CT、MR-Surgery、MR-Molecule Imaging.高場磁共振出現。針對不同疾病,磁共振特異性造影劑的不斷出現。
2.3 功能影像學
影像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發展成為集形態與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診斷體系,臨床上以CT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核醫學成像為代表-狹義的功能影像學。
重點、難點與解決方法:
重點:各系統的正常影像表現,病變的基本影像表現以及骨骼、呼吸、循環、消化、急腹癥、膽道和泌尿系統常見病的影像表現和鑒別診斷。
難點: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最終應融匯于對影像的認識,影像知識與臨床專業知識的綜合聯系能力的提高。
解決方法:
1、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有意識地削減文字敘述,突出主干、重點,避免照抄照搬書上內容,讓學生能抓住重點,以理解為主。版面設計上增加文字與圖像的對應排列,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避免兩者分離演示引起的重復講授。
2、教學、實習病案選擇上除了典型影像,適當選入一些非典型影像,增強學生的鑒別能力和對疾病影像多樣化的認識。注意選擇具有多種影像檢查的病例或同種影像檢查復查病例,這些影像資料的對比觀察,能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適應范圍和不足之處,培養學生動態分析圖像資料的能力。
3、增加課間實習、課后實習的時間比例。充分利用實習時間加強學習。